当前位置:首页 > 校报晨曦

读《杨绛传》

发布时间:2025-09-04 12:17:55
点击量:



办公室  段雪艳

 

杨绛,本名杨季康,中国著名女作家、学者、文学翻译家。《杨绛传》以温暖细腻的笔触,真实还原了杨绛先生的百年人生,将其童年的成长、家庭的变迁、求学的历程、文学创作、她与钱锺书相濡以沫的爱情等一一呈现给读者。让读者不论是在心浮气躁还是迷茫痛苦时,总能从她身上找到心灵的慰藉和重新启程的力量。

读《杨绛传》的过程,像在聆听一位智慧老者穿越百年的低语。杨绛的父亲杨荫杭热爱读书写作,童年的杨绛耳濡目染,非常喜欢读书,正如父亲问她三天不让她读书会怎样,她说不好过,一星期不让她读书,她说一星期就白活了。她的生活中读书与写作就像穿衣吃饭一样少不了,直到晚年她还在写《我们仨》《走在人生边上》。生活中,杨绛更多是受到母亲的影响,她的母亲唐须嫈知书达理,是一位典型的中国传统女性,毕业于上海著名的女子中学,为人低调,是一位闲不住的母亲,同时她温和宽容的个性,使这个大家庭的成员能和睦相处。杨绛回忆时讲到:我父母好像是老朋友,我们子女从小到大,没听到他们吵过一次架。他们谈的话可真多:过去的、当前的,有关自己的、有关亲戚朋友的,可笑的、可恨的、可气的……他们有时嘲笑,有时感慨,有时自我检讨,有时总结经验。一个家庭中有这样的父母,他们不仅是孩子物质生活的提供者,更是孩子精神世界的引导者。多年后杨绛在和钱锺书前往欧洲的轮船上,因为一个法语单词的发音争执半天。他们找到了一位懂英语的法国太太来做裁判,结果是杨绛赢了,可她却没有半点儿开心。她从小耳濡目染父母的相处之道,知道家庭讲究的是一个“和”字,夫妻之间多的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少有大是大非的判断题。这件小事给杨绛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此后一生,她和钱锺书相濡以沫,再无争吵。

    1937年,杨绛的女儿出生满百天后,钱锺书在牛津顺利毕业,他们按照计划前往巴黎继续求学。一家三口经过舟车劳顿,在昔日清华校友的帮助下在巴黎安顿下来,杨绛在照顾孩子和丈夫的同时,时刻不忘读书与学习,她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欧洲各国的文化历史、语言风情,为她日后成为一名出色的翻译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国内战乱时,杨绛的母亲在逃亡中染病离世。几个月后,杨绛才从大姐那儿得到消息,当时的悲苦,让在外的游子对家、对国更加思念。1938年,家国飘摇、山河破碎,国家危难之际,书生报国,杨绛和钱锺书怀着强烈的爱国之心,他们不等拿到毕业文凭,匆忙结束在巴黎的学业,带着年幼的女儿,经过20多天的行程,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

归国后的杨绛不是和父亲挤在一处,就是和钱家挤在一起将就着住。当婆婆和妯娌东家长西家短地闲聊时,杨绛就躲在角落里悄悄看书。正是在这个时期,杨绛在风雨飘摇中上任她的母校苏州振华女校的校长,做起事来竟也得心应手。1949年,杨绛夫妇得到母校清华的聘请,开始了他们在新中国的工作。杨绛渊博的知识系统、对东西方文化的熟悉,以及对中英两种语言的了解,让她在翻译课上很受学生的欢迎。

文革时期,杨绛被剃“阴阳头”示众,她却连夜用女儿剪下的辫子编织假发;下放干校时,年近花甲的她负责打扫厕所,却将污秽之地擦拭得光可鉴人。当造反派质问她为何不反抗,她淡然回答:“打扫厕所也是为人民服务。”这种将屈辱化作修行的心境,在时代飓风中展现了知识分子的精神韧性。

三里河的公寓对于杨绛一家来说,不但宽敞舒适,环境也优美,最为难能可贵的是,女儿终于可以回来和他们一起了。他们又回到了我们仨的状态。杨绛说这就像是长途跋涉之后,终于有个可以安顿的家了。在这个家里,他们各自找到一个据点,静静地读书工作。然而,这样温馨的时光因为女儿钱瑗的生病戛然而止,病榻上的钱瑗依然坚持工作,指导博士生论文,撰写杂志约稿,自己已经不能进食了,却还操心着母亲的饮食问题,支撑着病体,为她写了简易菜谱,并坚持写回忆与父母的散文,她用尽最后的力气完成了前五篇,再也无力写作了。80多岁失去女儿的杨绛独自承担着巨大的悲痛,因为此时钱锺书也躺在了病床上,杨绛选择循序渐进的方式告诉钱锺书女儿不疼了,能睡安稳了,直到她去了。几句简单的话里,有多少深沉的爱和委屈。第二年,杨绛钟爱的钱锺书也走完了他的一生。两年内,《我们仨》只剩下她一人,期间受到怎样的煎熬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她变得闭门不出,选择了躲进书海里,她开始继续女儿没能完成的写作,开始创作《我们仨》,她在纸上复活一个鲜活的女儿和一个顽皮的丈夫。她说:三里河寓所,曾是我的家,因为有我们仨。我们仨失散了,家就没有了,剩下我一个,能不感叹“人生如梦”,“如梦幻泡影”?尽管这么说,我却觉得我这一生并不空虚,我活得很充实,也很有意思,因为有我们仨。

《走在人生的边上》是一本奇异的书。一个自称已“走到人生边上”的老人,竟敢于继续前行,而不是“苟活”。于是她一面挣扎着与自己的老、病、忙作斗争,一面又为授业解惑继续用功读书,试图求得答案,她不停地思考生死,思考灵魂不灭。

百年杨绛,从容一生,优雅一世,睿智百年。最后用杨绛先生的智慧共勉:人生没有最好的年龄,只有最好的心态,我们争不过岁月,也跑不过时间,唯有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好每一个日出日落。


上一篇:满江红 郸城一高爱心助考

下一篇:梦游试后天中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