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 李想
一、初见
时隔一年,我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来到这座小城的情景。那天车子穿行在公园东路上,正午的阳光洒满北校区的操场,现实的风景往往和想象不同,但那一瞬间我觉得,它就是我想象中的样子。
对面的南校区已经建成,正进行着最后的装修。教室、餐厅、宿舍,一处处转过,提前熟悉了环境。我平静地想,此后的一年就要在这里度过了吧。
二、微光
后来想想,来到郸城是个巧合,但也真像是“命运的苦心安排”。初次听说可以去郸城复读,我本能地拒绝,大概是刚经受过沉重的打击,不愿意离开熟悉的环境。
但渐渐平静下来,突然明白,也许离开才是最好的选择,远离那些令人迷茫的春花秋月,也远离会勾起回忆的人和事。于是偷偷打开百度地图,放大郸城县的位置,一座小城,一所学校出现在屏幕上,心里小小的希望便重新跳跃起来。促使我最终留下来的原因更多,也许是韩卫东老师令人放心的笑,也许是张晖副校长的严肃认真,也许是亲眼见证清北学长的风采,也许还要感谢原先的班主任老师,当我担心不知如何向她解释我的离去,她却出乎意料的爽快:“你这种懒散性格,去那里最合适了。”
于是,便义无反顾,重又怀着憧憬。
三、流年
初到郸城正是夏末时节,每个晚自习的第一节课间,夕阳都把复兴楼映照得灿烂金黄,“复兴楼”三个鎏金大字更显得熠熠生辉、金碧辉煌。那时候通向楼顶的门还没有锁上,我和同学常常偷爬上去,看平原上天边的余晖渐渐褪尽。
那时,学校西边还没有盖起高楼,绿油油的麦田一直延伸到天边。也许是错觉吧,但总觉得郸城的天空比别处更蓝更好看,那时我在心中暗暗发誓,明年如能考上北大,便有机会回到这里和天空合影留念。
心里明白,其实那片天空,是沉重压力下小小的希望。复读的选择总是一半靠理性,一半靠冲动,理性的一半到最后化作负重前行的坚韧,冲动的一半渐渐平复,化成隐隐的期待与希望,却贯彻始终,不曾褪去。我在和同学的信中写道:“正是时光和一天天的晚霞,治愈伤口,给我继续前行的力量。”
人们常说身在福中不知福,其实身在苦中也同样不知苦,平心而论,在郸城的学习生活不可谓轻松,但却纯粹干净。“虚室生白,吉祥止止。”从公寓到操场,从教室到餐厅,时间过得从来没有这样快,没人再计算放假的日子,因为放假早已不是固定的期盼,而是偶尔降临的幸运。也没人抱怨考试繁多,因为考试已如同家常便饭,直到走上高考考场,那种对考试的熟悉感也并未被紧张冲淡,或许正如北大教授杨利华所说:“高考是你一生中唯一一段,可以为了一个目标拼尽全力的日子。”
这样的日子更值得珍惜。
四、追光
当然一路走来,坎坷曲折在所难免。高中三年家人问我累不累,我总是很轻松的地回答不累(所以我来到了郸城),然而在郸城,累成了最直接的体验,作业、考试、自招,常常一个人踏着十点半的大雪回宿舍(这一年的郸城下了好大的雪),麻烦值班的大爷开门。
但提升也显而易见:英语词汇量日渐增长,作文渐渐贴近高考的规范,衡中同卷从110到130再到接近满分,熟悉的题型渐渐增多;终于摆脱对数学的畏惧,陌生的概念日渐清晰,曾经生涩的计算也日渐流利。每次考试都有人进步,有人退步,但每一个人都在奋力前行。
每次考场失利,一中午的难受后,只得逼着自己面对,或是侥幸发挥不错,也只能压抑着心中兴奋,迎接下一场挑战。正是那一次次的成与败,催着内心变坚强,催着我前进和成长,也许这就是青春该有的模样。
走上这条路,本也不只是追求结果。正如父亲所说,这是一条自我救赎之路。
五、相逢
当然,最值得怀念的是这条路上遇见的对的人。
记得第一次尖子生会上见到刘成章校长,随和得像一个普通的父亲,他为一位不想考试的同学亲笔写的回信,至今为我们津津乐道。自招总教练张永华老师,则是北校区讲课最吸引人的老师,平日大家只觉他严厉,却没人见到他在出差路上晕倒的一幕——他似乎永远在为我们这些孩子们奔忙。复读部的张晖副校长则是个端方正直的人,政治男神(确实很帅),总是那么坚定,掷地有声的话里充满浩然正气。
当然最亲近的还是三(56)班的老师们,韩卫东老师总是班里第一个到和最后一个走的人,卡点到校时躲避他目光的我不知道,是怎样的一种力量在支撑着他。印象最深的是,他总能在我每次状态不佳时及时发现和提醒,当时只想掩饰,事后却充满感激。又当爹又当妈的他,也总是能轻易解决我们生活中的小问题,那些当初大家不以为然的决定,最终却都被证明是对的。
数学老师是我们的亲妈,永远难忘的是她用手抄出的一道道精选习题,每次去办公室硬塞给我的水果,和做事永远虎虎生风的气魄。却又有谁记得,她作为救火队员,一人教三个班的辛劳,沙哑的嗓音,和夜夜睡不着觉的头痛。作为科代表,没多为她分担一些成了我永远的遗憾。
还有可爱的郭姐,孩子气的笑容是对我们深深的理解与体贴,是那些走廊上讨论作文的晚餐时节;还有“黄专家”黄老师,刘一君学姐再三叮嘱,他的课有一个字不听都是损失,笑话除外,可最后我们印象最深的还是那些充满哲理的段子;吴老师则是要求最严格的一位老师,总被“精准打击”的我却仍惊叹于他的博学;而任辉老师的相声式课堂提神醒脑,秒杀走神,一字一句入耳入心,模糊的生物学科被她讲得如此清晰……
是那节班会课,记忆犹新的是韩老师说“高考完了,你们各奔东西,我们一年年还守在这里”。那一刻泪水夺眶而出,我们的转身之间是他们的年复一年,那些殷切的字字句句,又怎能是过眼云烟?
还有那些风雨同路的挚友,星海楼1106的室友们,学术上毫无保留的同伴们,以及给我些些温暖感动的同路人,我们相互搀扶,才得以度过这人生中最难忘的时光。
这条路上最美的是同你们的相逢。
六、星海
星光不负赶路人,时光不负追梦人。
收到通知书的那天并未感到兴奋,却只遗憾没有为学校争得更多的荣誉和资源。遗憾这一路自己仍有许多不足,对自己的遗憾催我砥砺前行,母校的恩情希望今后我能够报答。
高考之路就像一条河流,九曲十八弯,无数险滩,却又义无反顾奔流向海。而未来是星辰大海,看似风平浪静,却要自己选择所有航向,这时候便不由得回头望望那座叫郸城一高的海港,即使在明天,她的灯塔依然为我们指引着方向。
或许她并不完美,我却看见她在奋力前行。老师们敬业而心无杂念,学校更是尽一切可能改进、提高、发展。
是一种积极的态度吧。
她在走她自己的路。
北野苍苍,洺水泱泱,愿母校风采,山高水长。
(作者系郸城一高2019届毕业生、北京大学2019级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