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注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不具有某种心理疾病或病态心理;广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即一个人心理上有比较完善的发展,有健全的个性,能适应客观环境,使个人心理倾向和行为与社会现实要求之间有着和谐完美的关系。
对于广大中学生来说,广义的心理健康更为重要。那么,作为一个中学生,怎样知道自己的心理是否健康呢?结合我国的国情及中学生生长发育的特点,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正常的学习能力
心理健康的人能够顺利地或者经过努力能够顺利地完成学业,对学习不产生憎恨、厌恶、逃避的心理,对面临困难有信心去克服;有比较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一定的学习方法,能合理地处理学习和休息、体育锻炼、娱乐等方面的“劳”、“逸”关系;在学习过程中保持适度的成就动机,不过于强烈,也不过于淡漠,从而保持比较持久的平稳的学习节奏;有意识的,也具有一定的能力排解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焦虑、紧张、烦躁、恐惧、悲伤、忧怨等消极情绪,能使自己的情绪经常处于快乐、自信、兴趣盎然的良好状态。
(二)有一定的交往能力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心理健康的人乐于与人交往,不仅接受自己,也接纳他人,悦纳他人,认可别人存在的重要性和作用。既能与他人相互沟通和换位思考,又能获得别人的理解和接受;在集体中能与他人融为一体,与挚友同聚之时共享欢乐,独处沉思之时无孤独感;在与人交往的活动中积极的态度(如尊重、友善、信任、理解等)总是大于消极的态度(如敌视、嫉妒、畏惧、猜疑等);在社会生活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较充足的安全感。
(三)能比较客观地评价自我,悦纳自我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体验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缺点都能做出恰当的、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的非分的期望和要求;对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能制定出切合实际的短、中、长期计划;同时,也会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但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
(四)能协调与控制情绪
心境良好心理健康的人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喜不狂,忧不绝,胜不骄,败不馁;在社会交往中既不妄自尊大,也不退缩畏惧;对于得不到的东西不过于贪求,在社会允许范围内满足自己的需要;对自己现有的一切心怀感激;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占优势,也会有悲、忧、愁、怒等消极的情绪体验,但持续时间不会太长。
(五)热爱生活,乐于生活
心理健康的人珍惜和热爱生活,积极投身于生活,并在生活中尽情享受人生的乐趣;在工作中尽可能发挥自己的个性和聪明才智,并能从工作的成果中获得满足和激励。
(六)人格完整
和谐人格结构包括:气质、性格、能力、兴趣、动机、理想、信念、人生观等,心理健康的人在以上这些方面能够得到平衡的发展。人格作为人的整体的精神面貌能够完整、协调、和谐地表现出来;思考问题的方式是适中和合理的,对外界刺激不会有偏颇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待人接物能采取恰当灵活的态度;与社会的步调合拍一致。
(七)有良好的生活和环境适应能力
心理健康的人对周围的事物和环境能作出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并能与现实环境保护良好的接触;既有高于现实的理想,又不会沉湎于不切实际的幻想与奢望之中;在社会生活中能主动的去适应周围,进而获得改变现实的机会,而决不会选择逃避。
(八)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在生命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都会有对应的心理反应,形成不同年龄阶段独特的行为模式。心理健康的人具有与同龄人相符合的心理行为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