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看过一部韩国电影《密阳》,电影里讲的是一个年轻的女子在丈夫去世后,带着五岁的儿子回到丈夫的家乡,准备在那里将儿子养大成人。可惜不久儿子被一位道貌岸然的老师杀死,罪犯被绳之以法,母亲悲痛欲绝。后来女子信奉基督教,学习宽恕,心情慢慢好转,有一天,她决定带着花篮到监狱里探看杀死儿子的凶手,宽恕他曾经犯下的罪孽,但是出乎意料的是凶手早已宽恕了自己,竟然极其平静的坐在她面前,完全没有她设想中的悔恨交加涕泪横流,这让女子彻底崩溃。
看完影片,我在空间留言“当愤怒未能被淋漓的表达,宽恕纯属扯淡”,泄了我一腔怒气。后来在阅读中又看到另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位精神病人持枪闯进一位精神科医生的家里,杀死了他三个正处花季的女儿,医生不计前嫌,治疗好了那位精神病人。故事不知是真是假,读着只有唏嘘!我设想过,如果这样的事发生在我身上,我会怎么做?答案只有一个,如果谁伤害我的孩子,宽恕这个词我想都不会去想。由此可见,人的气量心胸是有限的,而且各不相同。
好在生活中有关生死的事实在了了,而且即使不关生死仅关乎原则的事也少之又少,剩下的就是一堆蝇营狗苟的利益、权益之争,所以今天谈及的包容之事,仅指你我等普罗众生这些蝇营狗苟之事,不关乎原则,不关乎生死。
什么是包容?包容有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宽容,说一个人宽容就是说一个人有气量,有心胸,有度量,其中宽容又含有不计较、原谅、宽恕这三个小层面的意思,分别指对有些违背常理的人或不伤大雅的事不计较,对别人给自己的伤害或冒犯不予追究,容易原谅别人,如果有人严重伤害到自己、犯了大错也从轻处罚,这三个层面一层比一层宽厚,一层比一层做起来困难。心理学家克里斯托弗·皮特森认为“宽恕与快乐紧紧相连,宽恕是所有美德之中的王后,也是最难拥有的”,可见宽恕之难。
包容的第二个层面是容纳。“草木有情皆长养,乾坤无地不包容。”是大自然的无所不包。如果说人在宽容的时候需要克制自己心中的敌意,心里多少会有些道德上的优越感,甚至有时候还有不得不容忍的无可奈何,相比之下,容纳就多了份见识、理解和慈悲,属于更广阔的包容。正因为此,具有容纳意义的包容一直被视为理想人格的重要标准被历代圣贤倡导。《周易》中提出“君子以厚德载物”,荀子主张“君子贤而能容罢,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林则徐的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都是对这一人格特征的向往和追求。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包容程度是衡量历史发展的尺度,越是落后的社会越不包容,越是先进的社会越包容。正如一种社会文化的包容程度是一个民族历史发展的标志一样,一个人的包容程度是一个人走向成熟的标志。从多元社会、多元价值观来看,每个人都渴望被社会认可,都渴望既得到全面而自由的生存发展,又成为受社会欢迎的人。一个人选择穿什么样的衣服,吃什么样的饭,过什么样的生活,选择什么样的人生,对事对物持有什么观点,只要他没有伤害到别人的利益或者公众利益,这些都属于个人的自由,是作为一个公民最基本的权利,如果你觉得别人与你的不同之处让你不舒服,有时候这种不舒服感甚至让你感觉被侵犯,以为他人伤害到了你,也仅仅是伤害到了你的价值观,价值观受伤不叫伤害,法律上有关于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的种种条款,隐私权、肖像权等等被列在其中,但是唯独没有个人价值观被侵犯要受到处罚的说法。相反的,当一个人或者一个群体强烈的要求他人价值观必须和他保持一致时,是不是对他人来说同样也是一种权利侵犯呢?
新闻上曾经报道过,一个男人顶着花头巾在广场唱歌被另一个陌生男人砍死,理由是“他顶着花头巾”让人看着心烦,心理学的解释是,看见“一个男人顶着花头巾”激起了他自己对同性恋的恐怖,他不能接受自己身上有同性恋的部分,所以也不能接受“顶着花头巾的男人”,并以极端的方式对待自己不接受的部分。一个人对自己的不够接纳会直接反映在对他人或者外部世界的不接纳,同样的,一个人对他人的包容也就是对自己的包容。
包容不是一种愿望,而是一种能力。一种洞察人性中的恶的能力,一种能够理解他人处境的能力,一种善于反思内省的能力,一种不断学习开拓视野的能力,一种心怀慈悲的能力。
做一个人最重要的事之一是学习包容,而学习的起点是知道自己还远远不够包容。